聖嬰現象?






「聖嬰」一詞源自西班牙文 El Nino,英文翻譯為 Christ Child,意為上帝之子。此詞乃南美秘魯漁民用以稱呼發生於聖誕節時期,其鄰近熱帶太平洋海域海溫及洋流異常變化之現象。

一般正常氣候下,熱帶太平洋東部之氣壓場高於西部,此一東西壓力差異,產生熱帶東風帶,並帶動東太平洋之洋流西行,西行洋流受日曬加溫後,聚集於中、西太平洋。於東太平洋,海洋深處之低溫海水上湧補充西行之洋流,此一上湧洋流 ( 稱湧升流 ) 含豐富養分,遂吸引大批魚群聚集,造就了秘魯及鄰近諸國漁業之發達,而海鳥亦隨魚群湧現而聚集,其排泄物則成為當地農業的主要肥料來源。

在「聖嬰」現象出現期間,東太平洋之氣壓場降低,而西太平洋之氣壓場卻增高,此氣壓場的改變使熱帶東風帶減弱,甚至轉為西風帶,於是東太平洋之洋流不再西行,甚者中、西太平洋之海水東流,受熱增溫後聚於東太平洋海域,熱帶太平洋海溫呈現出東高西低之變化。聚於東太平洋的高溫海水,抑制該區深處低溫海水上湧,於是魚群聚集數量減少,海鳥出現之數量亦銳減,使該區域的漁、農業均蒙受相當程度的損失。

「聖嬰」現象之特徵為東、西太平洋海溫溫差的逆向改變,其直接伴隨之大氣變化則是氣壓場上蹺蹺板式的東西振盪。當海溫變化呈現東高西低時,氣壓場變化則為西高東低,反之若海溫變化為東低西高,氣壓場則呈西低東高之改變。上述之氣壓場變化,氣象界慣以南太平洋東部之大溪地和西部位於澳洲之達爾文,兩者間氣壓場的差異值為指標來顯示,並將此振盪取名為「南方振盪」 ( Southern Oscillation ) ,而「聖嬰」( El Nino ) 和「南方振盪」 ( Southern Oscillation ) 此一相隨而生之大氣、海洋變化現象,則被合稱為 ENSO。

「聖嬰」現象所能造成之異常氣候變化,可以下列簡單之物理過程來說明。海溫增高對氣候變化之影響,恰如爐火加熱盛於鍋內的水,海溫有如爐火,大氣有如鍋內的水。在「聖嬰」年,當熱帶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高時,洋面上方之大氣,伴隨著海洋來之水氣,受熱上升,經由對流成雲後降雨。為了均衡東太平洋區空氣之上升,海溫降低之熱帶西太平洋上空之空氣遂下沉,造成地表壓力增加並抑制降雨。因此,「聖嬰」年之一般氣候變化概況為:熱帶東太平洋區,海溫增高,空氣受熱上升,地表壓力降低,降雨增加,發生水災之機會增高;熱帶西太平洋區之氣候變化則與東太平洋區相反,在印尼、菲律賓、澳洲北部較易導致乾旱。

「聖嬰」現象約每 2年至 7年發生 1次,其生命週期歷經發展、成熟、衰退等期,前後可達一年半到二年之久。在過去20年來,較顯著的「聖嬰」現象共發生 4次,其中以 1982 - 83;年之海溫變化最大,於是也導致最嚴重的災害。據估計,西太平洋區之南亞國家和澳洲,在該期間由於乾旱及衍生而出的火災,共造成35億美元左右的損失,另一方面,東太平洋區之美洲國家,受損於水患之財物也有25億美元之鉅。由此可見,「聖嬰」現象所能造成之災害,實不容忽視。



反聖嬰現象?



反聖嬰係為聖嬰 ( El Nino ) 之相對詞, La Nina 一詞源自西班牙文,其意為女嬰。兩者均是指在赤道東太平洋區域,海溫及洋流之異常變化現象。以赤道南北緯 5°西經120°至170°間為觀測範圍 (即 Nino 3.4 區域),並使用5個月海面溫度之移動平均值作計算,若高於氣候標準平均值 0.4 C時視為聖嬰現象,若低於氣候標準平均值 0.4°C 時則視為反聖嬰現象 ( 參見Kevin E. Trenberth , 1997;" The Definition of El Nino ", Bulletin of the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, Vol 78, No. 12,p.2772 )。一般正常氣候下,熱帶太平洋東部之氣壓場高於西部,此一東西壓力差異,產生熱帶東風帶,並帶動東太平洋之洋流西行,在反聖嬰現象時期則是特別強化其海溫之對比。使得以上現象益為強烈,因為海水溫度之變化是影響大氣氣候變動之重要因素之一,是以在聖嬰時期之異常氣候情況可能呈現反常之涼夏或暖冬,但在反聖嬰時期則可能變為加強四季之特性,即是熱夏與寒冬。

 


簡單來說...

聖嬰現象就是該冷的時候熱,該熱的時候冷

反聖嬰呢..

上面說了加強四季之特性

就是....

該熱的時候太熱了,該冷的時候又太冷了


總結.. 就是氣候異常


這樣瞭解了嗎?

我不覺得妳會看完這全部~

說不定連拉都不會拉下來

哈哈


PSPS.. 資料都轉載至中央氣象局。
          http://www.cwb.gov.tw/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aaa786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